原标题:“花生王子”的嬗变
王金龙的身份很多,他是乡亲们眼里的金龙,是媒体眼中的“花生大王”,还是花生界的王老板。在微信上,他更喜欢称自己为“花生王子”。
“其实,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,没读过多少书,就是好琢磨,肯吃苦。”王金龙这样评价自己。
在双城区,王金龙名气很大,他靠种花生起家,如今与爱人左翠翠一起成立了“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”。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户农民,现在发展到536户。花生种植面积也由当初的100亩发展到今天的1万多亩。合作社为社员农户提供花生种子、肥料、种植技术,秋天收获后帮助农民市场销售。
“去年我们合作社收获近万吨花生,主要都销售到上海、山东,鲁花还有老奶奶花生,百分之七十的原料都是我们提供的。”王金龙自豪地介绍说。
王金龙自称王大胆,但人聪明好琢磨。当年看电视说山东花生产量高价格好,自己就揣着沙土样本跑到山东去鉴定,没有鉴定结果自己也敢用山东花育22号种子淘汰种了十几年的四粒红。花生种植成功了,但他看到制造花生生产机械更赚钱,于是他倾家荡产又四处借钱自己造了50台花生机械,可一台也没有卖出去。工人不能散,生产不能停,他咬牙把生产出来的机械赊给用户无偿使用,直到生产出第236台机械时,终于有了第一个买家。如今,双城乃至周边吉林的花生种植户百分之八十都在用他生产的机械。
王金龙是个有心人。他在往上海、山东销售花生时越来越感到“亏”了,凭啥用编织袋装的花生卖不过用包装袋装的花生?这就是原料与商品的差别!
找到了方向,王金龙投资2000多万元在自己的合作社建起了厂房,招聘了100多名农民工人,注册了自己的食品品牌:翠翠香花生,今年5月8日就试生产了。从农民变成企业老板,王金龙胸有成竹:“我们的花生从地头到车间,成本低质量好,完全有能力与‘老奶奶’、‘酒鬼花生’等品牌竞争,而且韩甸镇花生规模种植已达4万亩,原料充足,政府又大力扶持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?”
“花生王子”的嬗变成为双城农村三产融合的一个有力注脚。